首  页
 
关键字: 搜索类别:
寻根问祖 找回密码
会员名:
密  码:
 
注册会员 找回密码
      最新宗祠公告
 ·无为季氏宗祠举办2014年
 ·合肥市季氏族人联谊会成立
 ·季氏宗祠管委会召开扩大会议
 ·季氏宗祠牌楼于2013年7
 ·季昌侃等兄妹五人由外地回祖
 ·无为季氏宗祠举行隆重的清明
 ·缅怀先祖遗德 传承萱晖精
 ·无为季氏宗祠网站于2012
 ·季氏宗祠召开清明祭祖预备会
 ·关于增印族谱的通知
 ·功德榜
 ·宗祠信息报道
 ·季昌斌再次莅临宗祠指导工作
  当前位置:首页 >> 宗祠公告 >> 正文内容
萱晖堂----三孝子
本篇新闻已被阅读 1930 次 发表时间:2011/11/24 8:17:13   出自:季氏宗祠网


图南公在无为定居后,他的后代情况如何?谱上是这样写的:“……图南公宦于此因家焉。再传而隐德三世,著伟绩五、六、七世,迭生孝子、孝孙,载在祀典,配享黉(音hong,古学校)宫,世称三孝名家者也。”始祖定居后,正值连年战乱,先遇金兵入侵;后遭蒙古铁骑蹂躏。先祖们隐居乡村,他们严格地遵循儒家的“达时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处世准则,以高尚的道德约束自己、教育后代和影响他人。以后数代中连续出现了三个大孝子,他们分别是五世祖宋孝子元礼公,他的儿子元孝子子成公和八世祖明孝子庭椿公(前面所提到的高八)。这里所说的孝子完全不同普通概念的孝子,他们的孝行载于郡志,他们被崇祀于乡贤祠内,供后人瞻仰。按现在的说法,这是一种官方的表彰和嘉奖。在古代中国,孝子节妇的旌表,是国家的一种最高级别的表彰。更何况一门父子两位孝子,对于家族来说,这是何等的荣耀!

明正德丁丑年(1517年)发生了一个小插曲。谱上“季氏双孝序”一文是这样记载的:“和卿公(元礼)同子子成並祀乡贤由来已久,郡人吴苏原公议父子不宜並祀,遂去子成公于州乡贤祠,后乃祀子成公于府之乡贤祠,今其主固在,春秋受祭也。”

这就是说,有人非议:同一家庭的父子二人怎么可以在同一级别的祠堂接受同样的祭祀呢?于是儿子子成公只得从“州”乡贤祠降到“府”乡贤祠。此文写于明万历甲申年(1584年),作者是无为州州判(主管司法的官员)。他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合理,並列举种种理由反驳,但“惜予职微,不获为子成请复(官职太小,建议未被采纳)”。现在我们并不在意祭祀的级别是否恢复,我想强调的是:此文提供了另外一个信息,即至少在1584年,人们还在春秋两祭这二位伟大的孝子,这可经历了元、明两朝,持续了二、三百年啊!百年人伦之表的先祖,人们将永远怀念你们。

下面将简略地介绍这三位孝子:

“元礼公字和卿,为人笃信好学,慷慨有为。晨昏奉亲,下气怡色。父母卒,庐于冢次(墓边),号哭无节(没有节制)。不食盐酱,寝苫(音shan,草制成的器物,用来铺盖)枕块,衰絰(音die,麻布带子)弗除(去掉),乡人欲为申表之,公曰‘万物有极,此哀无穷。吾敢以吾亲市(买卖,交易)孝名乎!’坚辞谢服阕,于墓道前建亭一座,时率子侄享祭,未尝旷废。”

古代子女服丧规矩很严,孝子更甚。元礼公服丧时所做的一切,与一般的孝子相比,也更为严苛。但我觉得形式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出自内心深处真正哀伤之情。当乡亲们被他的孝行所感动,想为他申报孝子之名并予以表彰时,他的回答是十分令人感动的。他说:“任何东西都是有极限的,而我的悲伤却是无穷尽的。在此悲伤的时刻,为我申报孝子之名,是不适当的。我可不能用对亲人的感情来换取孝子的虚名。”什么是至诚至孝?这就是。当然,元礼公的功德远不止这些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,他是近千年来季氏家族道德的典范,我将在下面的文章中专题介绍他。

“子成公讳立,和卿公子也。天性纯孝。父没,庐于幕侧,昼夜号泣,寝苫枕块,衰絰不除,三年不饮酒食肉。母孀居,承颜顺志,竭力奉养。每晨整衣冠侍立寝侧,问起居,饮食非躬阅、手调(亲自查看,亲手调理)弗进。或一日少减,不胜忧惧。母患目疾,久而不明。公每晨起跪母膝下,捧母目舔之三月复明。时兄弟同居,和气浹恰(融洽),芝竹生于庭阶。河南杲司(主管司法的官员)马公本劲过濡,题以‘萱晖堂’旌其庐,吟咏其事者众……母卒年九十二,公哀痛,庐于幕侧又三年。”子成公服丧的方式于其父完全相同,这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和父辈表率的作用,也充分展示季氏家族深厚的道德底蕴。他舔母目三月使之复明的事情,在今天看来似乎难以理解。但在古代中国,以当时的医疗水平和条件,产生如此结果,当然算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了。所以这样的大孝子在州、府庙学乡贤祠里接受人们的祭祀,自然是理所当然的。人们对他的评价是“其舔目复晴、号天起疾等事,皆世传二十四人(指二十四孝)而外,所绝无而仅有者。”可见孝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。至于由此而产生的“萱晖堂”的详情,我在下文中将有专题介绍。

庭椿公的事迹谱上记载较少,其原因后文将有说明。“……高八其行(行,指兄弟排行第八)也。性至孝。为婴儿时,人与甘脆不食,怀归以奉母。读书至‘父母惟其疾之忧,’,泪涔涔下。公曰:‘父母爱子如是,子何以报父母乎!’及长,先意承志,奉亲惟谨,惟恐有过(过失)以遗亲忧……

庭椿公似乎早熟而聪颖过人。当他还是孩子时,他曾将别人送给他吃的甘美或松脆的食物,带回家去送给母亲。这只能是长期耳濡目染的结果,成功的早期家庭教育造就了一个大孝子。“父母惟其疾之忧”系孔子之言。它的意思是说:子女因疾病的缘故使父母担忧实属无奈,因为疾病非人力所控,而其他的事情则不然。因此,子女完全可以在其他方面努力把事情做好,以免父母不必要的担心。公每次读书至此,都禁不住流泪。他说:“父母如此关爱他们的子女,作为子女将来该如何报答他们的父母啊!”日后,他小心谨慎地做事为人,惟恐由于自己的疏忽,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父母担忧。庭椿公能成为孝子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公平持家,使家族八世同居盛举得以延续。这些情况上文已有叙述,这里不再重复。

每次拜读谱上的孝子传记,尤其是“五世祖行状”,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。我们的先祖自山东南迁到定居无为的头二百年,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动荡不安的时期。统治者昏庸,政治道德腐败,外来民族入侵和统治,连年战乱等等,使他们空怀壮志,却报国无门。这也是“三世隐德”的原因所在。但来自礼仪之乡的先祖,很快地融入当地民众,他们以儒家“仁孝”的思想教育子女,影响乡里。他们身体力行,其道德表率对于无为风俗的教化影响是显而易见的。其实,三孝子的道德表率远不只是停留在孔子所说的对父母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;祭之以礼。”读完“五世祖行状”后,你会看到一个真正的“忠孝节义”之人,你会明白为何人们对他们的评价是“著伟绩于五、六、七世。”   

 “孝”这一理念被国人推崇了数千年,近代又被抛弃冷落了近百年。当人们的物质欲望膨胀,漠视周围人的存在,而拼命追求自己的享受;当人们只知对他人没完没了的索取,而根本不懂别人对他的给予感恩图报时,季氏的子孙进入祠堂,重温先祖“三孝子”的事迹,对自己心灵的重新洗涤,是否很有必要呢?

 本站所有信息如未经无为季氏宗祠文化网许可,不得转载。
 
关于我们 | 邮箱登录 | 注册会员 | 友情链接 | 联系方式 | 广告服务 | 设为首页
请与我们联系:info@wwjszc.com QQ号:176927447  Copyright© 2011 wwjszc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
   备案序号:皖ICP备110205号-1